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是所有道教的自然法則和追求 的最高境界?!暗婪ㄗ匀弧辈粌H是指自然界的萬物和自然規(guī)律,而且是一種 抽象的意義,一切都是由之創(chuàng)生的。武術(shù)所追求的道,實質(zhì)就是“天人合 一”。以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等為參照物,結(jié)合武術(shù)的技擊特點創(chuàng)編而成的 象形拳。象形拳的雛形象形拳源于古代的象形舞,而象形舞最初為圖騰崇祀舞。據(jù)《尚書? 益稷》記載:“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”,這是我們祖先會象百獸之形的描述, 而這個“象形”又構(gòu)成武術(shù)的雛形。漢代便有了所謂的“赫猴舞”,“漢書檀和卿為欷猴舞”。但最有影響、又有文字記載的要算漢代名醫(yī)華佗所創(chuàng) 的五禽戲。在《后漢書》中,華佗對弟子吳普說的一段話就確切地記載了 此事?!笆且怨胖烧?,為導引之事,熊頸鷗顧,引棘腰體,動諸關節(jié),以 求難老。吾有一術(shù),名五禽之戲。一曰虎、二曰鹿、三曰熊、四日猿、五 曰鳥。亦以除病,并利蹄足,以當導引”。由此,導引術(shù)融入武術(shù)之中。五 禽戲當是各類象形取意的模仿動物拳種的早期鼻祖。就連名氣最大的少林 派上乘拳中的“五拳”也效仿了五禽戲而成。據(jù)傳元時山西太原人白云峰 皈依少林,與少林武僧切磋技藝,他在研習少林武技中不斷汲取精華,結(jié) 合舊學而創(chuàng)龍、虎、豹、蛇、鶴五式,故名五拳?!渡倭謨?nèi)功秘傳》記載: “五拳者,即可練精、力、氣、骨、神之法也。故創(chuàng)此五式,使內(nèi)外并修而關于“華佗”研究的新說。歷史上大約存在過一個叫華佗(? -208)的人, 按照現(xiàn)在的行政區(qū)劃,他是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(qū)人、據(jù)說華家原本是當?shù)赝?,到華佗 出生時家道已經(jīng)中落,不過依然看得出是有學問的人家,要不名字怎么起得那么怪。 “佗”,乃負載之意,表明父母期望他長大后能擔當重任。對華佗神醫(yī)的三點質(zhì)疑:一是 壽命問題。《后漢書?華佗傳》描述華佗“年且百歲,而猶有壯容,時人以為仙”,更有 一些史料記載華佗壽至一百五六十歲仍保持著六十歲的容貌。這些神奇的文字顯然連累 了其他有關華佗記載的真實性。二是利斧開顱。按照現(xiàn)有常識,東漢末年能進行內(nèi)臟手 術(shù)已經(jīng)讓人匪夷所思,用利斧子做開顱更是天方夜譚。古時候既無法化驗血型,也不能 輸血,外科手術(shù)中病人失血如何補充?用斧子開顱,且不說力度如何掌握,既沒有吸氧 設備,也沒有心臟起搏設備,手術(shù)成功率肯定為零。三是無師自通.在漢后漫長的一千 多年里,為什么再沒有出現(xiàn)一位像華佗式的中醫(yī)外科高手?假如華佗當年沒有進行許多 次人體解剖,他怎么可能掌握復雜的人體結(jié)構(gòu)?在封建時代,他又是如何得到那么多可 供解剖的遺體?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研究認為:華佗的事跡實際來自印度神醫(yī)者域的 故事。聯(lián)系到華佗同時代的“曹沖稱象”也來自印度佛教傳說,這種說法具有一定的可 能性。綜合研究認為:歷史上可能確實有過一位叫華佗的名醫(yī),后來有人把他捧為神 醫(yī),并持之以恒添油加醋,于是越來越像非人類了。久而久之,反而讓人懷疑華佗是否 原本就是個虛擬人。參見朱輝.“虛擬人"華佗[N],北京青年報,五禽戲,是指由漢代醫(yī)學家華佗在繼承前人導引論理和實踐的基礎上,經(jīng)過提 煉,創(chuàng)編的簡便的模仿五種動物動作來增強體質(zhì),祛病延年的鍛煉方法。華佗曾對弟子 吳普說:“吾有一術(shù),名五禽之戲。一目虎,二目鹿,三日熊,四日猿,五目鳥。亦以 除疾,兼利蹦足,以當導引。體有不快,起作一禽之戲,怡而汗出,因以著粉,身體輕 便而食欲”。吳普聽了他的話認真修煉此術(shù),其結(jié)果,到了 90多歲眼不花、耳不聾、牙 齒齊全。據(jù)考察,華佗原創(chuàng)的“五禽戲”具體動作早已失傳,而后世所傳“五禽戲”當 為后人所編,其運動形式有多種。晚清時期的“五禽戲”有兩個特點:一是動作難度的 降低,似乎更適合老年人研習;二是動作過程中增加了對呼吸方面的要求,加強了意念 方面的鍛煉作用達于化境也。鶴拳練精、豹拳練力、蛇拳練氣、虎拳練骨、龍拳練神。上 述五拳,如能練至精純之境,則精固、力強、氣聚、骨堅、神凝。五者相 文 合,互為融化,為用之妙,不可盡傳。倘以制人,則一舉手,一投足之間, 縱頑強之敵,亦可折服”。實際在少林寺有兩種形式的“五形拳”:一是以緩慢柔和為主的“五形柔術(shù)”。它是練體養(yǎng)氣的方法,用在內(nèi)主于強體,在 外以氣催力克敵制勝。二是以剛為主的“五形八法拳”。其中鶴形拳法穩(wěn)實 輕柔,聚精凝神,主練“精”;豹形拳法發(fā)力迅猛,拳勢暴烈,主練“力”; 蛇形拳法曲折纏繞,開合得宜,主練“氣”;虎形拳法腰實臂沉,發(fā)勁剛 強,主練“骨”;龍形拳法主張意義為先,凝神守中,主練“神南派拳 種中,“五行拳”和象形拳較多,后來又逐漸形成了以“飛禽、走獸、水 域、昆蟲”等分類的各色拳種,可謂是形象逼真,多姿多彩。象形拳的分類象形拳就是模仿動物的動作,并結(jié)合技擊的一類拳法。按物種分類至 少有四大類:一、飛禽類。拳術(shù)有鶴、鷹、鸚、燕、雞、鴨、鵝、大雁等; 二、走獸類。拳術(shù)有蛇、虎、豹、犬、猴、猿、熊、馬、貓、猩、象等; 三、水族類。拳術(shù)有龍、魚、蝦等;四、昆蟲類。拳術(shù)有蜘蛛、螳螂拳、 蝎子等。不僅如此,有時一種象形拳中有多個象形,如鶴拳中就有飛鶴、 鳴鶴、食鶴、宿鶴四種;形意拳基本拳法有龍形、虎形、猴形、馬形、量 形、雞形、鶴形、燕形、蛇形、蛤形、鷹形、熊形等十二形;心意拳基本拳 法則有龍形、虎形、猴形、馬形、燕形、雞形、鶴形、鷹形、熊形、蛇形 等十形。如果把嵌入動作名稱的動物都算上,那可以稱得上是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 有人研究認為:“中國拳術(shù)也是從自然的生命動態(tài)中以及各種飛禽走獸的動 態(tài)中取其形象。武術(shù)取飛禽走獸之物象也是一種深層意蘊的攫取。在武術(shù) 家看來,象形拳雖模擬物象動作,但更緊要的是觀察飛禽走獸在捕食、獵 物、爭斗、逃遁、拼搏、覓生中的種種部位,身軀間密切配合,如何調(diào)息、 調(diào)氣、調(diào)身,如何蓄力、積勢、發(fā)力、發(fā)勢、克敵制勝,從中悟道,啟示 靈性”。的確如此,象形拳不單單是像某種動物,更重要的是它的技擊性。螳螂拳的傳奇螳螂拳是象形拳中的典型代表,由明末清初山東墨人王朗所創(chuàng)。相傳王朗幼年好武,曾到河南少林寺學藝,后因清兵焚燒少林寺便逃回老家山 東,繼續(xù)苦練武藝,總因身材矮小與師兄交技屢屢失敗。于是為提高技藝, 遂出走峨嵋山、昆侖山,遍歷名山大川,到各地尋師訪友。某日行至一深 山老林,正在饑腸轆轆之時,忽聞鐘聲當當作響,抬頭見一山寺,便順著 崎嶇小道蜿蜒而上,想討口飯充饑。待進得寺院,見眾僧正在習武,僧人 們對這位不速之客毫不理睬,十分冷漠。雙方話不投機,大動干戈,眾僧 卻無一人是王朗的對手,寺內(nèi)老僧聞報,顧不上靜坐打禪,急奔前院。王 朗勝了眾僧,正為自己功夫大有長進而沾沾自喜,并沒把這個干瘦老僧放 在眼里,誰知行手飛腳之間,王朗已被老僧趕出寺門。王朗敗于山中,仰 臥在一棵槐樹之下,惱羞難耐。此時,見槐樹下有兩只螳螂正為一小蟲而 廝殺格斗,它們勾、拉、蹦、跳、提、拿、封、逼的本能動作,使王朗茅 塞頓開。他捕捉螳螂回到山下,以草稈斗之,反復琢磨,最終悟出了沾、 粘、蹦、跳、扎、閃、勾、摟、撲、按、采、封、逼等技法,經(jīng)過反復練 習后,重返山寺與老僧交手,運用捕禪招法,竟使老僧無法招架。遂老僧 與王朗交為朋友,兩人朝夕相處,切磋武藝,使螳螂拳日臻完善。螳螂拳在發(fā)展的過程中,按照地域分為南北兩大派系。其突出特點是, 動作刁敏,彈突有力,短中寓長,長短并用,剛中含柔,柔里有剛,要求 做到剛而不僵,柔而不軟,快而不毛,脆而不短,重而不滯,散而不亂。 其他象形拳與螳螂拳基本一樣,是在象形模仿、格物取意和頂禮膜拜的基 礎上而產(chǎn)生的獨特拳種。符合道教主張崇奉宇宙本體自然規(guī)律,萬事要 “依乎天理”、,,順道,,而回歸于自然。最具影響力的莫過于老子的“人法 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,是以得道者,得自然也”。即得到自然界 客觀規(guī)律的認識,以求得自身的超越和解脫。不僅如此,許多拳種在修煉過程中,始終貫徹著“天時、地利、氣候、 季節(jié)、方位”等自然規(guī)律。如《少林大法?拳法練習之程序》說:“每日早 起練習拳法之先,必面向東方”;流行于廣東的“少林八卦五行功”,根據(jù) 春夏秋冬季節(jié)的變化,分別練樁功、坐功、走功和臥功,對肝、心、脾胃、 肺能起到相應的作用。金恩忠在《少林七十二藝練法摘要》中引妙興大師李成銀.齊魯武術(shù)史話[M],濟南:山東文藝出版,2004 : 92 你) 言,練功若每日兩次,“以子午二時各行為最佳。蓋子過陽生,午過陰生。合陰陽二氣而融合,則混然成太極之象,若每日練功一次,“則須于子后文 午前行之,蓋此時陰陽交泰之際,猶得氣之盛也”。武術(shù)拳師通常所說的化守子時”,便是指子時練功。又如峨嵋拳是宗法自然的拳派,在修煉過程 中要求“順乎自然,不違自然”,方能獲得好的效果。對此拳經(jīng)有所論述: “爾以意求,我以自然,自然功成,無影無形,意在外形,其體自松,其氣 自盈,其道自通,內(nèi)功通靈,玄妙自求”。并強調(diào)“輕描淡寫,體神之法, 自然中求真,峨嵋門徑,功成于不知者,拳出于無意,功至化境”。要求在 練習拳術(shù)時,自然放松,不僵硬而執(zhí)著,在自然中求真。
瀏覽100次